雏鹰部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55|回复: 18

年薪百万,福大毕业生三年的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 23: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岁年薪十万,25岁年薪百万,一位大学生毕业三年的经历 <br>——天生我才  <br> <br>  编者按:2000年初,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及各地方媒体的轮番轰炸中,杨少锋成为了焦点人物。这个中国第一个公开拍卖自己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究竟何许人?成绩并不优秀的他有什么能耐?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推荐自己?他值10万吗?这是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情绪宣泄还是挑战?一时间,“杨少锋现象”给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经济日报出版社近日推出全面记述“杨少锋现象”的《天生我才》一书,欢迎读者关注。 <br>  一、“谁聘我?年薪10万!” <br>  2000年1月28日,阳光灿烂,明媚的阳光打在脸上,杨少锋的心情也十分舒畅。 <br>  这一天的早晨,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在早间的报纸新闻摘要栏目中,向全国播发了《中国青年报》当天的一条消息: <br>  1月27日,历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都是一边倒———企业练摊,毕业生忙于递自荐材料。今天在福州举行的2000年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租摊位打出广告:“谁聘我?年薪10万!” <br>  这位学生名叫杨少锋,就读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贸易系,是该校的学生会副主席、校团委书记助理。 <br>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石炳文认为,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企业可以选人才,人才也可以选企业。杨的做法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积极意义。 <br>  一时间,杨少锋就像是忽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一下子从默默无闻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而此前他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真正认识他的人大都在福建地区。但是,经过这次由他本人进行的精心策划和包装,他终于一举闻名,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受关注的大学毕业生。许许多多一起毕业的同龄人,不只为他的这份勇气所折服,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改变了人才市场一边倒的游戏规则,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扬眉吐气。 <br>  除了福建媒体大面积的报道外,全国大多数都市类报纸都转载了这条消息。作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他成功地以这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为自己的专业课程交上了一份超过100分的答卷。 <br>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堪称经典的策划,不只是媒体和到人才交流会上招兵买马的各路诸侯感兴趣,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更是感到不可思议,现场有一位与他同龄的毕业生问他:“你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有人帮你策划吧?” <br>  “不,这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我只想证明,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商品。”杨少锋一脸正色,对一群围过来的毕业生侃侃而谈:“难道大学生真的这么无用?难道真的毕业就要失业?难道我们不能做点什么事情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杨少锋的一连串问题引起了围观者的思考,有些人情不自禁地点头了,他说出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心声。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可是我们能吗? <br>  仿佛看穿了有些人的心思,杨少锋大声疾呼:“你、我、还有他,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要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我们的被动局面。我们不应该只是找工作,我们应该让工作来找我们。我们中间应该有人站出来大声说,我是有价值的。”杨少锋说,他就想做这个站出来的人,他想用他的能力、他的水平,让用人单位看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让社会知道,我们不是他们眼中的什么都不会的无用之人,让社会重新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公开拍卖自己,叫板用人单位,引起社会关注的想法,并非一夜之间想出来的。还是在大三时,为了提前感受人才交流会的气氛,他陪同几位已经是毕业生的师兄师姐,到人才市场去逛了一圈。人才市场上不平等的状况深深触动了杨少锋:数万名大学生围着区区400多家招聘单位打转,中专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竟然也非要本科毕业,更让杨少锋无法忍受的是,其中福建一家银行竟然打出“本单位只要省外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招牌。 <br>  难道大学生真的这么不值钱?难道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人才?难道我们就只能接受被用人单位挑三拣四的命运?难道我们真的就要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可悲下场吗?不!我绝对不可以像他们那样无助地接受这一切!我要改变这一切! <br>  恰逢采访过他的《青春潮》杂志社编辑罗西也在场采访双向交流会:“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br>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种不平等对话;你看,这么大的一个招聘会,最多只能容纳400个招聘单位,就算是每个单位要10个人吧,也就只有4000个岗位需求,而到场的大学生却达到数万人。这是一种表面的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现象,一个大学生平均要投10份简历,这样算来,一个用人单位平均可以收到数百份材料,所以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生就真的很不值钱了。所以他们的心理就膨胀了,本来中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也要本科生。其实这些用人单位有什么了不起?明年我要自己租个摊位卖自己!”杨少锋的观点让罗西一阵惊讶,好家伙,不愧学市场营销的。“好呀,如果你真的这么做,我一定给你写一?ǚ谩!闭馕槐嗉?牧伺难钌俜娴募绨颉!?br>    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后来竟应验了。其实当时他确实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从没认真想过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到了1999年年底,杨少锋也是大四的学生了,他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br>  那时候,杨少锋虽然还是学生,但已经在好几家公司兼职,月收入也有数千元。但是,让人感到好笑的是,如果他毕业了,专心去一家公司工作,按当时福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薪金水平,他顶多月薪拿到2000元,而这比起现在还是学生的他,已经是少了一两千了。所以他打心眼里不愿跟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了到某家单位上班。另外,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他呆过不少公司,但没有哪一家让他觉得特别满意。如果他与所有毕业生一样拿材料到人才交流会上投递,他也不知道哪家公司值得他去。杨少锋想,绝对不能按照传统模式找工作,否则自己肯定会后悔。这时候,他开始认真考虑摆摊“卖自己”的想法。 <br>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杨少锋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策划人的潜质。然而,在大学的时间里,由于舞台的限制,杨少锋在策划方面的天赋虽然得到一定的展现,但他却认为自己远远没有充分展现出实力。杨少锋一直渴望能够做一件可以证明自己策划才华的事情。而这个租个摊位拍卖自己的想法,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拍卖自己的大学生。但是,如何才算是成功的炒作呢?什么样的事件媒体会感兴趣?怎样才能一举而为天下知?这些事情必须进行通盘考虑,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br>  可以说,杨少锋已经不仅仅把推销自己这件事当作只是简单推销自己,他已经把这件事自觉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结合起来考虑了。他所理解的市场营销,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轰动的事件达到最好的市场效果。他知道,在现代社会,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视,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大学生的价值问题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问题在于,媒体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什么都不是的杨少锋进行报道。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他杨少锋要通过媒体卖自己,首先得把他自己作为一件商品来卖,而商品本身要求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杨少锋对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来都深信不疑,但要通过媒体进行报道,却要求杨少锋这件特殊的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br>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少锋基本确定了大致的计划:使用价值+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成功推销自己+引起社会关注。思路定下后,他把这些环节反复考虑,现在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归结为一个问题:怎样使推销自己具有最大的新闻价值?杨少锋认为,毕业生自己公开推销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还不足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如果未造成轰动效应,媒体的关注不会太多,自己所要求的市场效果就难以达到。 <br>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呢? <br>  为什么一边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边用人单位却也一直苦恼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呢? <br>  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很多大学生并不是企业想要的人才! <br>  因为人才市场的固有模式造成的表面的供求不平等!仅仅是推销自己还不够,实际上每个大学生都在推销自己,只不过大家推销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那我就给自己开个价,公开拍卖自己。对了,就是公开拍卖自己!让企业来找我!把新闻点定位在“中国第一个公开拍卖自己的大学生”,这样就有足够的新闻效应了,媒体一定会竞相追踪报道。 <br>  到了这个时候,思路其实已经基本定下来了,剩下的只是具体怎么操作的问题了。在具体操作的细节问题上,杨少锋想到了租摊位的费用、广告的制作等,他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交流会当天,在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派发的人手一份的《会场指南》中,再刊登一个广告。但不管是租摊位,或是制作现场的海报,还是刊登广告,都需要钱,而且还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如果能想个什么办法,让别人掏这笔钱,那就太棒了。他的脑子迅速启动,飞快地想着参加交流会中的各方。毕业生是不可能掏这笔钱的,用人单位呢?用人单位是人才交流会上的“大爷”,从来都是毕业生众星拱月般地围着用人单位转,很明显,用人单位也不会轻易出这笔钱,除非他的钱多得没地方花了。还有什么单位会来参加人才交流会呢?他在往年的人才交流会上发现,参加者除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外,还有一些文印店、文具店的老板,再就是人才中介机构。杨少锋分析,要让文印店这些做小生意的老板出钱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他们规模小,实力不够;二是他们在那时候的生意供不应求,根本不用做广告,这一点从他们搬到现场去的复印机就可看出,那些复印机一刻都未停过,一直疯狂地飞速运转着,不停地为那些盲目找工作的毕业生复印资料。 <br>  剩下的就只有人才中介机构了,杨少锋在观察后发现,那些人才中介机构倒是都在现场悬挂着很大的条幅。经过了解,他得知,这些人才中介机构主要是靠做毕业生的生意维持下去的,他们通过为毕业生介绍工作收取一些中介费,另外还有一笔收入就是帮助毕业生保管档案收取的每年数百元的档案管理费。而且,这些人才中介机构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他认为,让一家人才中介机构来出钱,协助完成这个策划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租摊位也要找有关部门批,这也得通过中介机构完成。<br>    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下属的闽盛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范功庭,向范功庭主任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范功庭的帮助。出乎意料的是,范功庭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答应了出钱帮杨少锋租两个摊位,还打算在人才交流会当天的会刊上刊登半个版的广告。不过,范功庭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杨少锋要在现场悬挂的海报下方,打上“福建闽盛人才服务中心协办”的字样。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况且杨少锋又没损失什么,于是双方就这样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因为这件事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为毕业生租摊位是一件新鲜事物,还需政府审批,范功庭又说服了当时福建省有关部门领导,为这个活动的进行开了绿灯,才使这个策划得以成功。 <br>  从业经验丰富、思想开放的范功庭充分意识到这件事情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新闻价值。到2000年的时候,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很不乐观,人事部门压力很大,需要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毕业生进行观念上的引导。而杨少锋的出现成为人事部门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杨少锋自己卖自己”的新闻在造成轰动效应后,可以借机对毕业生宣传全新的就业观念,告诉毕业生,不要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你去上班,而应该主动一点,大胆一点,像杨少锋一样,自己找工作去。范功庭就是以上述理由说服福建省人事厅和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的有关领导支持这件事的。 <br>  这些事情都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1月中旬了,离2000年的福建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与双向选择大会仅10来天的时间了。这时候,杨少锋又动摇了。因为看样子,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媒体、人事主管部门、人才中介机构都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件事肯定会炒得很大。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人家会说我想出风头怎么办?如果社会对我这种人才不认可怎么办?说实话,这几天杨少锋很矛盾,一方面,由于大学中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出类拔萃的,他害怕社会舆论不能接受自己,一旦把握不好,很可能成为反面教材;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这个在毕业生就业历史上堪称经典的策划案例,来证明自己在营销策划方面的才华,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br>  想好了就做,一方面,闽盛人才服务中心的范功庭主任负责与人事厅及海峡人才市场领导沟通,争取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自己与广告公司的一位朋友、曾经在福大办过书画社的纪炜联系,请他帮忙设计现场海报。既然是拍卖自己,总得标出个价钱吧?杨少锋在大学里的一位老师在外面开了家商务咨询公司,这位老师建议,定价可以定在年薪18万上,既体现了身价,又是个吉祥数字,叫起来也非常响亮。但杨少锋觉得,18万的年薪,在福建来说是偏高了点,许多大公司的副总年薪都未达到18万,何况他刚毕业的一个学生,自己也觉得能力上还有所欠缺。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把年薪定在10万,应该说,10万是一个心理价位,10万的年薪,他可以帮老板做的事绝对物有所值。另外,杨少锋还考虑,低于10万的话,在大城市属于普通白领的正常年薪,显不出身价;而高于10万的话,就突破了许多企业的心理价位,不利于推销自己。 <br>  年薪也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海报上的标语和宣传要点了。广告公司的纪炜提出,宣传标语就定为“年薪10万谁聘我?”杨少锋觉得不错,可以考虑利用这个标语,但是要把它反过来,变成“谁聘我?年薪10万!”他解释这样倒过来的道理:“谁聘我?年薪10万!”是我开价,问有没有人要,给人的感觉是能否值10万,自己心里都没底;而“谁聘我?年薪10万!”说的是谁要聘我,就得付年薪10万,体现了我的价值,让人感觉底气十足,充满自信。很快,海报制作出来了,人才交流会上的摊位也租了,1月26日下午,人才交流会的前一天,杨少锋叫了几个同学对摊位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让摊位显得与众不同。在布置完展位后,他特地打了几个电话给他认识的几位记者,其中一位记者告诉他,这件事报道肯定没问题,说不定中央电视台都感兴趣。他告诉杨少锋,明天人才交流会进行时,他会把所认识的同行都叫过来。 <br>  1月27日,福建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与双向选择大会现场。 <br>  虽已是严冬,但那天现场气氛似乎特别热烈,3万余名大中专毕业生涌到福建省体育中心,许多人满头大汗,把外套脱了拿在手上。所有的用人单位摊位前人头攒动,毕业生争着向用人单位投递材料,一些好的单位前面围了好几圈的人,挤不到前面的毕业生甚至就把求职材料往用人单位的桌面上扔,一些效益好的用人单位往往每时每刻都有上百人围着。据说当天福建电力收到了400多份求职材料,而他们所需要的人就是10来个而已。现场氛围极度火爆。但这还不是最火爆的,最火爆的场景在那个“谁聘我?年薪10万”的杨少锋摊位前面出现。杨少锋的那个摊位前,什么人都有,十几台摄像机对着他,几十名记者轮番轰炸,在他面前出现并与他洽谈的企业老总络绎不绝。甚至目的是找工作的毕业生,也纷纷在他的摊位前驻足。与他交谈唬?扔胁煞盟?募钦撸?褂心矫??吹钠笠蹈涸鹑耍??行矶喽运?硎厩张宓耐?淙恕U飧龀【爸荒苡靡桓龃世葱稳荩核?共煌ǎ?br>      杨少锋后来告诉笔者,本来他很紧张,但是当十几台摄像机对着他的时候,他反而不紧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我来到我的摊位前,当我面对着所有的摄像机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杨少锋了,在那一刻,我成功超越了我自己。”那一刻,大学4年所有的积累就此“井喷”,所有的青春豪情尽情释放。“谁聘我?年薪10万!”那绝不是一句狂妄的口号,而是一声自信的宣言,更是对人才价值的一种呼唤———就算是一个应届生又怎样?就算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又怎样?我有多大的本事,就应该有相应的价值。 <br>  第二天,这条新闻成为当天全国最具轰动效应的新闻——— <br>  福建本省的主流媒体大篇幅刊登,全国各地报纸也纷纷转载,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连图配文地给予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在当天的早间新闻中也播出了这条消息。一时间,似乎所有的大街小巷,从福建的高层政要,到平民百姓,关注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小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br>  电视台播出这条新闻时,同样是当年应届毕业生的许多同龄人激动着。与杨少锋同届的福州大学管理学院一位认识他的同学说,他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热泪盈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不关他的事,又好像与他有切身的关系。其实这不难理解,当我们的杨少锋以充满自信的面容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他已不只是他,而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代言人,他所代表的,是这一代的毕业生的自信与风采,他喊出了许多毕业生压抑在心底许久的声音:我们是有价值的,请社会给人才一个尊重! <br>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让毕业生们激动的新闻吧,首先来看看《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br>  历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都是一边倒———企业练摊,毕业生忙于递自荐材料。今天在此间举行的2000年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租摊位打出广告:“谁聘我?年薪10万!” <br>  这位学生名叫杨少锋,就读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贸易系,是该校的学生会副主席、校团委书记助理。他在广告中用“23456”来说明自己开高价的理由:“2”是大学4年期间,他为各种活动筹集到27万元的赞助款;“3”是在学习期间兼任过3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企划部经理等职务;“4”是相继创建了4个学生社团;“5”是《青年博览》等5本刊物曾对他的事迹做过详细报道;“6”是他担任过从系到校级6个学生干部的职务。 <br>  杨的这个显然经过策划的举动在现场引起了预期的轰动。 <br>  前来寻找就业机会的同龄人、新闻记者以及闻讯赶来的企业界人士将杨团团围住。一位男生直截了当地问他:“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杨回答:“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关注我,也使我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企业。同时我想证明一点,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商品。现在给人们的感觉好像是大学生不值钱了,其实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推销不出去。”一位女生问他:“如果今天没有企业看上你,怎么办?”杨答道:“今天是否有企业和我签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敢不敢推销自己,敢于创新就有成功的希望。” <br>  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些围观的同学,他们对杨的做法褒贬不一。多数同学表示,“此举有创意,这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如果我有实力,也敢这么做。”少数人则认为,“太张扬了,给人感觉似乎有点儿虚。” <br>  从上午8点到中午1点,共有20多家企业的老板与杨作了现场交流,许多人约他会后再详谈。 <br>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石炳文认为,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企业可以选人才,人才也可以选企业。杨的做法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积极意义。 <br>  之后的几天,当地的《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福州日报》等几家平面媒体都做了追踪报道,福建电视台也在最重要的新闻时段播发了这条新闻。覆盖全国的福建东南卫视《记者行动》栏目还制作了一集专集向全国播出。那几天,杨少锋的知名度超过了任何一个明星。 <br>  成名后,关于杨少锋的议论很多,来自方方面面,有来自省里面相关领导的、有来自授业老师的、还有来自同龄群体的;有认识的,但更多的是不认识的;有反面的,但多数人持肯定态度。福建省人事部门当时极力想改变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但苦于没有具体的事例无从入手,而杨少锋这件事,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所以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此举都是赞不绝口。福州大学一位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一直想把杨少锋请回学校去,给应届毕业生作报告,以鼓励福大学生向他学习,大胆地推销自己。绝大部分同学也认为,杨少锋帮他们喊出了压抑在心底许久的心声,让社会重新正视大学生的价值。由杨少锋引起的对教育、对就业的争论经久不息。福建电视台《大视野》栏目不久后邀请杨少锋做嘉宾的那期节目更是创下节目收视率的纪录,可见杨少锋事件当时的关注度。不过也不是没人批评杨少锋,客观地说,批评他、对他的行为表示不屑的人尽管没有赞同的那么多,但还是有不少。对杨少锋的批评主要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就算有很大的本事,蝗艘灿Ω们?橐坏恪R恍┩?谴笱П弦瞪?耐?淙耍?捕哉庵中形?硎静焕斫猓?晃煌?г诮邮芗钦卟煞檬本退担??有【腿衔?桓鋈擞Ω媒盘な档兀?ü?庵殖醋鞯姆绞剑?米约阂痪俪擅??苡行┩痘?∏傻南右伞?br>在随后不久播出的东南电视台《记者行动》节目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交锋则引起更多的社会反响,杨少锋所在的贸易系副主任汪威毅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有这么一段精彩的对话: <br>  记者:“作为杨少锋的专业课老师,请问您对杨少锋同学的印象怎么样?”汪威毅:“在我印象中,在上课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杨少锋的影子。”记者:“如果福州大学的学生都像杨少锋那样,那学校的校纪岂不受到很大的挑战?”沉默许久,汪威毅:“我想如果我们福州大学的学生都能够像杨少锋那样,那学校也大可不必在意他们有没有来上课。” <br>  在汪老师的眼里,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真本领,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形式。应该承认,杨少锋值不值年薪10万已不重要,但他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对教育、对人才价值的积极思考,其价值和社会意义早已远远超过这个事件本身。以至于在后来的几年,福建各大高校都将“杨少锋现象”作为教育同学们的教材。 <br>  而在节目中,同样来自福州大学管理系的一位女教师就对此行为表示了极度的不屑,她认为杨少锋书没念好而热衷于炒作,是不务正业;与这个节目一起出现的,还有福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对杨少锋此举的点评,这位老总认为,作为刚毕业的一位年轻人,我看让他当一个小广告公司的策划部主任就可以了,何必这样进行炒作? 可见,不管是赞同的声音,还是反对的声音,都是那么地强大,由此所带来的争论更是一浪接一浪。2000年,如果要评该年度之最的话,杨少锋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大学生之一。 <br>  另外一件事,也可以说明杨少锋在当时被关注的程度。 <br>  交流会后的第二天,杨少锋应约到福州多信电脑(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去面试。他面带微笑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跟着他去的,有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组和东南电视台《记者行动》节目组的两台摄像机、4名记者。多信公司的总经理李小姐原本以为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面试而已,没想到却是这么大的一个阵容,结果一场普通的面试,却成为一次精彩的对话节目,而杨少锋在面对压力下所展现出来的沉稳,也足以为他自己赢得用人单位的重视。 <br>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媒体关于杨少锋的报道五花八门,甚至同一天在不同媒体之间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报道。例如,福州有一家影响挺大的媒体,在第二天即以《杨少锋名花有主》报道了杨少锋准备到从事生物工程保健品生产的某企业去,但同一天的另外一家报纸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报道《杨少锋尚未“嫁”出》。这两篇报道至少可从侧面看出杨少锋在当时的知名度。但为什么媒体上会出现内容完全相反的报道呢? <br>  原来,当时对杨少锋进行炒作的并非只有媒体。一些企业也在这里面发现了广告所无法比拟的新闻价值,因为这些企业知道,只要跟杨少锋搭上边,就可以让新闻媒体免费炒作一把,这里面省掉了许多广告费不说,还可以树立企业爱才如命的公众形象。于是,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找到了一些媒体的记者,称杨少锋已经决定在该企业工作,而杨少锋确实那段时间也接触过许多企业,于是,报纸上出现了《杨少锋名花有主》的报道也不奇怪了,这其实是某些企业在利用媒体进行炒作。 <br>  在杨少锋考虑加盟的企业中,有一家是当时国内非常著名的生物保健品企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曾与杨少锋接触过,杨少锋也确实很认真地考虑过去这家企业。但他到这家企业去看时,却发现这家在宣传片上称,该企业生产的某种保健品要做到长久不衰,要推翻经济学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杨少锋深知,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企业只能以新产品代替旧产品,而不可能生产出某种能“经久不衰”的产品。由此,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家企业的领导人自我心理极端膨胀,虽然这个企业目前盛极一时,但可能只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就会衰落下去。所以他决定将这家企业排除在自己的选择之外。结果他的预测竟然相当准确,差不多两年左右的时间,这家公司的产品已经不容易在市场上看到了,而两年后再没听说过这家企业的声音了。 <br>  一年后,杨少锋已经是福建一家比较知名的制造企业——— <br>  福建亚通创新集团的总裁助理了,他在任的时候,把当年那家生物保健品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挖到亚通,当了亚通的人力资源总监。两人成为同事后,他告诉杨少锋,那家保健品企业的老总之所以对杨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当时杨少锋是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媒体的报道,为什么会有媒体报道杨少锋到那家保健品企业工作?就是因为那家企业对媒体进行故意误导,欺骗了记者。这位总监还告诉杨少锋,那家保健品企业的老总曾说过,不管杨少锋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公司花些代价将杨少锋招致麾下,借助杨少锋当时在年轻人中的强大号召力,公司将可以树立求贤若渴的形象;假若过一段发现他不行了,再把他炒掉,那将又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一进一出,区区些许的代价将为公司赚足眼球。 <br>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企业在对待杨少锋这件事上,不是真的爱才如命,而只是因为杨少锋身上所具有的炒作价值。应该承认,这些企业领导很聪明,懂得利用时机进行自我包装,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看问题的目光比较短浅,仅仅看到了目前杨少锋的炒作价值而已。“千里马”欲腾空,还需要真正的“伯乐”来发现。 <br>    直到海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闽与他的一次交谈后,他才定下了自己的去向。海峡信息是福建省科技厅下属的一家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王闽本身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业界有很高的声望,他与这个年轻人在交谈时却毫无架子。他对杨少锋说:“海峡在找你的公司中规模较小,实力也不是很雄厚,给你的待遇可能也没办法像其他公司一样,但我们允许你去尝试,给你失败的机会。不管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目标是用两年的时间,把你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这才是真的爱才如命,这才是伯乐精神!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说出的这番话,杨少锋油然而生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感动,他说,这种“知遇之恩”让他感激好久。他决定,不管待遇有没有他提出的“年薪10万”,他都要到海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那时候是2000年的2月份,人才交流会刚过不到一个月。杨少锋的去向才最终敲定。 <br>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人才市场上,杨少锋却用自己精心策划的新闻事件,把大多数用人单位的目光吸引到了自己身上,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成功。那么,他的成功,凭的是什么?是媒体的炒作?还是他的学生干部头衔?抑或是机遇的垂青?也许都有一点,但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实力———营销策划的实力,年薪10万的实力,让社会关注的实力! <br>  有句话说得好,“有实力才有魅力”。从“谁聘我?年薪10万!”的整个策划来看,体现了杨少锋的“智勇双全”。因为有智慧有实力,才能提出这个堪称毕业生就业史上十分经典的策划;而有勇气,才敢为天下先,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出来,担当起毕业生代言人的角色。那么,杨少锋的这个“智”和“勇”是天生的吗?他是不是一开始就和别的大学生有什么不一样?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素质是别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其实,他既不是超人,也不是天生异质,他只是一个和别的大学生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而已,而且这个杨少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他来自最边远、最贫困的农村,他曾经留过级,他曾被老师大吼着赶出教室,有一段时间他整天无所事事,第一次拉赞助的时候他吓得抱头鼠窜,他英语四级考了几次才过,他大学中几门课程重修……他有过和我们一样的迷茫,也走过许多弯路。然而,也正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杨少锋,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他梦想着能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他相信自己会成功。并且为了这个信念,他勇敢地改变那些所不足为外人道的“劣迹”;所以他奋发努力,考上了大学,走到城市的宽阔舞台上;所以向辅导员自荐当班长;所以他成为校园里的“批发商”;所以他自学了大量的营销策划专业知识;所以他“混”上了校学生会副主席;所以他一举而为天下知;所以他不可能不成功……当他用自己的信念战胜“劣习”的时候,当他为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的时候,当他成功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是优秀的。杨少锋当然也不是一夜之间从那个“劣迹斑斑”的杨少锋一跃成为天下皆知的杨少锋,他也经过了长达数年的奋斗、挣扎过程,在这奋斗、挣扎的过程中,他逐渐战胜了自己身上的弱点,从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br>  自从确立了当企业家的志愿以后,杨少锋就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他的一切行动便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还在念高二的时候,他就利用暑假的时间赚了1000多块钱,从而尝到了“有钱”的滋味。尝到甜头后的他想赚更多的钱,但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实力上也有所欠缺,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考大学,为赚更多的钱积累足够多的能量。 <br>  因为专注于他的目标,他仅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就从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第40名以后,追到了全班第二名;他不顾家长的反对,在自己的高考志愿表上一口气填了18个市场营销专业,其他志愿也都是与经济有关的,而母亲要求他填报的行政管理等专业,他一概拒绝。并且他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在是否愿意调剂的栏目里全部填了“否”,因为他一心只想达到他的目标。 <br>  一切皆因专注。因为专注,他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性;因为专注,他又有山不转水转的灵性。在他身上,力量与技巧、目的与手段、偶然与必然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了。他可以不去上专业课,却不能不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一口气读完,不管是晚上12点或凌晨2点,所以说他的理论知识欠缺是有失公允的;他可以花一整个下午与企业家聊天,却不愿意浪费一分钟在路上的时间,所以他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总是在思考它的存在是否合理;他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势,却死不承认自己不比别人优秀,所以他不断突破自己超越别人;他可以压制内心的许多欲望却毫不讳言自己对金钱与物质的渴望,所以他立志做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他是一个“功利性”极强的人,他的4年大学,一切皆为将来的目标服务。 <br>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什么方面都比不过别人,但他不想在自卑中迷失。为了能够得到锻炼能力的机会,大一时他就硬着头皮去拉赞助,结果被老板紧盯几眼后夹着尾巴逃离了,但从此,他的脸皮厚了一些;大一暑假的时候,他为了给系里的学生实践活动拉赞助,在一个公司副总的办公室门口站了7个小时,从而感动了这位老总。<br>    二、挑战麦肯锡 <br>  2002年秋季,在中国移动的强力阻击下,中国联通许多城市的CDMA用户数甚至出现负增长,CDMA全国的销售全面陷入历史性低谷。而11月的福州,联通毅然抛弃麦肯锡华而不实的营销方案,向中国移动发起总攻,一举创下月销售7000万元的历史纪录,彻底改变了福建移动通信市场的格局。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场可以称为福建通信业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商战中,总策划竟然是一个年仅24岁、大学毕业才两年的年轻人。 <br>  谁说权威不能碰 <br>  2002年11月9日。秋风萧瑟。表面风平浪静的福建手机市场上实则风云暗涌。 <br>  福州。福建东方大酒店13层一个小会议室。参加者有杨少锋、福建联通市场部负责人、福州联通公司领导、联通的宣传策划人员等。 <br>  “CDMA到底是不是好东西?国家给我们的政策到底优不优惠?那为什么我们推不好?”不是产品的原因,也不是价格的原因,当然是市场策略的问题,杨少锋一连串的问题让与会的联通领导陷入深深的思考。 <br>  会议的气氛很热烈,几乎已经是在争吵了。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把著名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为联通做的方案否定,然后采用由24岁的杨少锋提出的市场推广方案,这么重要的事,竟然是争论的一个成果。 <br>  事实上,他们已经争论好几次了。很显然,联通的负责人也很为难,在是否弃用麦肯锡的方案上举棋不定。虽然在实际的推广中,麦肯锡的方案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毕竟,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专业咨询策划公司,是营销策划方面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方案都不行的话,这个24岁的年轻人制定的方案行吗? <br>  不管联通的领导怎么看待,杨少锋在看过麦肯锡的方案后,得出了4个字“不切实际”。在深入分析联通前期的市场运作后,他总结联通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目标市场定位错误;市场推广策略缺乏长期统一性;广告宣传要点不明确等。他建议联通立即停止此前实行的所有促销方案。与此同时,他在了解相关背景之后,短期内制定了另一套完整周密的营销计划。他要以他的智慧来主宰这个市场。 <br>  时间已经不允许联通再做犹豫了,今天他们就要把方案定下来。联通的负责人也知道,在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通讯市场上,时机一失,有可能全盘皆输,而且联通已经失去了许多时间和宝贵的市场机会,可以说现在到了再也输不起的时候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启战车,引起人们对CDMA的购买兴趣,并从G网手里抢一批用户,挽救CDMA手机在福建市场的危局。 <br>  但是这个24岁的杨少锋能行吗? <br>  是的,杨少锋的方案固然精彩,然而他不但全盘否定了麦肯锡对联通CDMA的定位,就连当时为联通发展用户立下汗马功劳的员工担保方案杨少锋也全盘否定,而且还断言为联通最失败的市场策略!所有的思路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运作,毕竟,接受这样的方案需要许多勇气,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换句话说,麦肯锡的方案实施不见效,别人无法指责,而如果杨少锋方案失利,决策人该承受多大压力? <br>  看到联通还在犹豫,杨少锋说话的声音明显提高:“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再犹豫了。没错,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咨询策划公司,但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做的方案未必就是最好的。事实证明,洋咨询为中国企业做的策划许多是失败的。”杨少锋言辞尖锐地指出,联通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也无所谓选择,现在如果不实行新的市场策略,CDMA将是死路一条。也许是因为杨少锋全面否定了联通市场人员的前期努力,他的方案受到相当大的抵触。因为时间紧迫,杨少锋也有些激动。联通市场部的一位策划人员问:“你能保证你的方案一定行?”杨少锋一听急了:“再怎么不行也比CDMA现在的状况好,如果采用我的方案,CDMA至少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不采用我的方案,肯定是死路一条。既然大家都明知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在场的一位联通公司的合作伙伴、一家民营电信虚拟运营商负责人也说,采用新方案,CDMA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联通也应该试一试,“再差也不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差了。” <br>  后来和讯网等有关媒体曾以《福州联通:被中国联通逼急了?》进行报道:“据福州联通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中国联通今年给福州联通下达的任务是发展6万CDMA用户。而至开展此次促销活动之前,福州联通完成的销售量只有2万多户,离总公司下达的任务还差一大截。该负责人说:‘总公司今年下的任务比较重。’据了解,福州联通任务完成率在中国联通全国各分公司的排名中居倒数第一,这或许就是福州联通在年关将近之时,对市场发起如此猛烈攻势的难言之隐?福州联通市场部的这位负责人还说,本年度这样超常规的压力,再以福州联通原有的销售步伐去走,太慢了,速度不够。”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福州联通、福建联通领导确实面临较大的压力,外界流行的“CDMA销售不佳,领导就要下课”的传言不虚,此番弃用麦肯锡的方案,而选择杨少锋的市场推广方案确实是事关联通领导头上乌纱帽的“帽子工程”。 <br>    所以联通没有选择了,只能把这个24岁的毛头小子制定的方案拿出来一试,就算是背水一战吧,总比坐着等死强。后来,省公司领导再三权衡,终于同意了杨少锋的方案。 <br>  于是,福建通讯市场上的一出好戏开演了,而序幕就在东方大酒店这个小会议室拉开,总导演就是这个24岁的杨少锋。 <br>  就是这个24岁的杨少锋,他连世界级的权威都敢挑战。 <br>  权威是什么?在他眼里,其实权威什么都不是,只是用来挑战的东西而已。如果不挑战权威,那么,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如果不敢挑战权威,哥白尼不可能提出日心说;如果不敢挑战权威,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可能出现;如果不敢挑战权威,丁肇中也不可能发现全新的夸克。可以说,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是挑战权威的产物。连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曾错过,他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并断言过“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能从原子中获得能量”。 <br>  被挑战的麦肯锡成立于1923年,在全世界拥有75家分支机构,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这个世界上最著名、最严守秘密、最有名望的”企业咨询公司。如果说,麦肯锡就是策划咨询业的权威,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但是,既然连科学界公认的泰斗爱因斯坦都会犯错误,那么,有什么理由不能挑战麦肯锡? <br>  事实上,麦肯锡在中国失败的案例不只一个,有媒体指出,在福建,就有麦肯锡给实达做规划未获成功。实达完全接受了价值300万元的“麦肯锡方案”,并从实达集团层面自上而下全面实施。结果是可怕的,整整5个月的实施过程中,各子公司经理们一边在全国各地跑业务,一边接受培训,下级找不到上司,上司找不到决策者。5个月后,实达又回到原地。结果是亏损了一个亿。 <br>  在福建,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让人们看看权威的水平。2001年8月,恒安集团聘请汤姆斯集团为顾问,进行了名为“TCT行动”的企业管理改革。原定的合同期为三年,总金额为1000万美元。在管理咨询业内,这无疑是一个大单,按汤姆斯集团的说法,这是他们在亚洲做的最大的单子。合作双方曾举行新闻发布会,轰动一时。实际上,从2002年10月开始,汤姆斯的顾问就陆续撤出恒安,至2002年年底,只留下一位何顾问。合同生效到最后一位顾问撤出,这场改革一共维持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据说,恒安最后付出的金额是460万美元。 <br>  其实,洋咨询是否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媒体已经争论了很久,但还是有不少中国企业迷信权威,对洋咨询开出的药方深信不疑。而杨少锋却正应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老话,对权威进行了大胆挑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CDMA之战的成功。他信奉的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br>  那么,同样是年轻人的你,敢不敢去想去做? <br>  成竹在胸 <br>  杨少锋不是一个喜欢浪费时间的人。方案一定,他就开始行动了。 <br>  他计划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提高CDMA在福州的认知度。其时,联通虽然在CDMA的推广上花费了巨额的广告费,CDMA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因为联通广告里大量强调的仅仅是一种概念,人们只记住了一句CDMA的广告词“进入新时空,享受新生活”。至于CDMA到底是什么,与以前的G网手机相比有什么优点等,却没有人知道。因此,杨少锋认为,联通所作的广告基本上是无效的,“广告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为销售服务的”,他要通过媒体重新对CDMA进行包装,让人们真正认识CDMA。但如何才能花最少的钱达到这一效果呢?无疑进行新闻炒作是最好的渠道,费用省,比起广告,看的人又多,效果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CDMA手机本身具有许多可供挖掘的新闻点,媒体对其未来的命运也有诸多猜想,CDMA任何重大的举措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因此,在新闻报道上可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 <br>  问题在于,CDMA新战略的发布是在所有重要媒体同时进行呢,还是由几家主流媒体独家发布?经过深思熟虑后,杨少锋决定选择几家媒体包括福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海峡都市报》,福州市政府的机关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进行报道,但发行量颇大、处于上升阶段的《东南快报》和另一家经济类报纸《福建经济快报》却有意不给。这一决定的理由有三:第一、如果所有媒体都进行报道的话,虽然会在同一天的时间内造成轰动,但过后就会趋于平静,对新闻资源的利用未能达到最佳效果;第二、如果同一天发布,虽然一时阅读量可能很大,但许多读者是重复阅读,不利于最大限度的新闻覆盖;第三、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如果有几家媒体发布后,其他未发布这条消息的媒体必然在新闻竞争中处于被动,会千方百计地挖掘,找新角度报道,以期后发制人。由于报业之间的竞争,每家有影响力的报纸都不愿漏发重大新闻,否则媒体的公众形象将会受到损害。基于以上的分析,杨少锋认为,这样有选择的新闻发布,很有可能引发媒体之间关于CDMA的一场新闻大战,不管新闻大战中哪一方获胜,最大的受僬哂涝吨挥蠧DMA本身。 <br>  11月12日,就在福建省联通总经理最后同意杨少锋的策划案的当晚7点,杨少锋向《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和《福州晚报》发出了新闻通稿。出于职业的敏感,《海峡都市报》记者意识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重大价值,连夜做了详细的新闻背景调查。           
发表于 2004-1-12 0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大羡慕别人了~<br>:)<br><br>这个就是三年前闹得福大沸沸扬扬的年薪10万事件,呵呵,想不到今天主人公又出现在报端了
发表于 2004-1-12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不上羡慕:0
发表于 2004-1-12 0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CDMA的成功,现在做出一个结论,是否还是太早?至少,我现在的朋友中用CDMA的很少,用的也多有抱怨!作为一个营销CDMA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口碑就。。。营销过后,最终还是要使得用户肯定,否则最终还是得失去市场!
发表于 2004-1-12 1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这篇怎么看都很古怪~~<br><br>[此帖子已被 sdspage 在 2004-1-12 10:27:42 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12 14: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还是挺不错.有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6: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这个主人公很红~到处都在炒作,居然亲自来福大推销签名自传~晕~人也长不怎样嘛
发表于 2004-1-13 01: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予置评。杨和我不少朋友都有相处过,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只好留待将来了。<br>大家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04-1-13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也是,人家能出名自然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熊猫同学技术论坛|小黑屋| 网络工程师论坛 ( 沪ICP备09076391 )

GMT+8, 2025-1-23 03:28 , Processed in 0.08034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