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如果能让其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
只有一只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
这条船的秘密何在呢?
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在追逐下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这样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在我们两千多年前,一些养马的人就深得此中三味。他们在马厩中养猴,以避马瘟。原理是什么呢?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倒休息。在马厩中养猴,可以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
在马厩中养猴,以“辟恶,消百病”,养在马厩中的猴子就是“弼马瘟”。这个弼马瘟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鱼槽里的鲶鱼。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一旦被释放出来,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被尊为“控制论之父”的维纳认为,每一个人,即使是做出了辉煌成就的人,在他一生中所利用大脑的潜能也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开发潜能,但更可靠、更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外因的激发带来能量的释放。因为自我激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而外因的激活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且它的激发本身带有一种竞技游戏的效果。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竞争;大部分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就算有一部分人有着宏大的目标,也缺乏执行的勇气。
这一方面是人的懒惰也有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由于每个人都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贪图享受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是所处环境给他们带来安逸的感觉,老是局限在一个安逸环境,难免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甚至会产生“磨”“疲”“油”。而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竞争者打破安逸的生活,人们会立刻就会警觉起来,懒惰的天性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节制。人的干劲和潜力被激发出来,就能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鲶鱼效应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个单位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运用这一效应,加入一些“鲶鱼”,通过新成员的“中途介入”,制造一种紧张空气,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规律,能够使组织变得生机勃勃了。任何组织中都是需要几条这样的“鲶鱼”。“鲶鱼”本身未必有多大能量,但他可以给整个组织带来能量释放的连锁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