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部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19|回复: 1

[转贴]我在香港公司这两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4 14: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SPAN class=bold>chinamoon: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下销售,工程师,项目经理岗位特点以及一些行业背景。我的一个朋友就在PCCW,是一名CCIE(CCIE #8XXX);</SPAN></STRONG></P><P><STRONG><SPAN class=bold>我在香港公司这两年</SPAN><BR><BR></STRONG>转眼已经毕业两年,在此辞职离开之际,写写我这两年来工作的所见所闻。即为总结过去,也为勉励未来。更为了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BR><BR>1.电讯盈科<BR><BR>我们公司英文名为PCCW,香港电讯盈科。其前身就是香港电讯,相当于在中国的中国电信,以前是一个相当垄断的企业。香港回归以前是控制在英国人的手上,即为cable&amp;wireless-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的香港分部,也是它最赚钱的分部之一,因为垄断时候的香港电信就象中国电信,资费一家说了算,利润很高。人员大概有1万3千人,全香港也就600多万人。<BR><BR>2000年的时候,一向稳定的香港电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盈动数码收购了它,当时盈动数码向中国银行贷款200亿人民币,在收购战中战胜了新加坡电信,此为当年亚洲最大的收购案。其实盈动数码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中国银行为什么肯贷款这么多来帮它?<BR>因为它的老板是李泽揩-李嘉诚的二公子。李家在香港的根基非常深厚,而且与大陆政府的渊源深厚。再者中国政府也不会让香港电信这么一个控制民生要害的企业落入新加坡人之手。<BR><BR>于是李泽揩就玩了一个“老鼠吃大象”的游戏,借助政府的力量,吞没了香港电信,改名电讯盈科。当时这个香港小超人的名气真是不小。后来到香港培训的时候,还经常看到香港报纸的狗仔队报道他的绯闻,香港人总是特别关心这些富人们的私生活。<BR><BR>话说回来,电讯盈科的股票当时也涨的一塌糊涂,正逢2000年科技网络泡沫到达高潮,曾经一度到20多30港币一股。搞笑的是,2002年的时候就直线回落到1块钱一股,差点就要成垃圾股了。据说老板们的钱很多都在20多的时候套现了,可怜的是香港股民-其中也包括很多员工的认购股。<BR><BR>在香港时,听同事们说曾经有愤怒的股民在公司的一幢楼的招牌上淋红油,感觉好像香港片里的黑社会似的。还让我们上街千万别说自己是电讯盈科的人,不然会很危险。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到了香港发觉电讯盈科的人真是多,全港的机楼就有60多座,街上经常能看到穿着电讯盈科衣服的布线工人到处走。电话亭子,门店,感觉势力还是挺庞大的。<BR><BR>不过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电讯盈科也正在受着不同电信公司的蚕食——比较著名的几家有orange(被李嘉诚收购后又卖给法国电信狠赚一笔),和记电讯(又是李家的),新世界等。香港政府为了打破电信的垄断,规定了电讯盈科的资费不能低于某个数值,其他的几家可以低一点。于是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年年下降。估计要等到市场的蛋糕分配的均衡一点的时候再全面放开竞争。<BR><BR>实际上香港电讯被收购之前的现金流是很丰富的,2000年还有几十亿,只是被盈动收购以后每年都要偿还中国银行几十亿的债务。帐面上很是不好看,再加上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泡沫破灭,股价也就应声回落。说白了,这是老板们玩的一个资本游戏。通过一定的方法,眼光,足够的资金,历史以及政治的因素,赚到的钱最终落入他们的口袋。<BR><BR>在香港的时候,发觉李氏家族真是渗透到各个角落。各个行业虽各为垄断,但也互相辅助,互相联系。从连锁超市到保险金融,到房地产,到航运,到电信,到航空,到传媒,出版。旗下最大的两个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总市值达到5000亿港币。真是个巨大的王国。<BR><BR><BR>2.初入公司<BR><BR>2002年的夏天,带着希望与兴奋的心情进入PCCW。那时的想法是要在这里长期发展的,因为学的是IT,对telecom的东西也很感兴趣。谁知道一年后想法就变了。看来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很多东西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即可,不用太细致。因为随着你的经历的增多,客观环境的变化,眼光观念都在不断的修正,更加靠近自己的内心,更加了解自己。唯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学习,探索,思考的习惯。<BR><BR>我进入PCCW的职位是Trainee Engineer,2002年的北京,上海,广州各招了两个人。基本上是工作1-2年内的新人或者应届生。2000年2001年的时候也招过两届类似的职位,不过title是ManagementTrainee. 他们主要是向marketing , sales的方向发展的。而我们是向偏技术的方向发展的。其实在香港总部,电讯盈科一直都有找一些新人去做Trainee,这个职位应该是不错的,是为了公司未来培养一些管理层。当然不是每个培训生都能够升上去,但的确有很多管理层出身Trainee.<BR><BR>每个Trainee会有两年的培训期,在这个培训期间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做Rotation,学习。在此期间,公司对于他们的是投入的多于得到的,因为培训期间这些人是不创造价值的。培训课程,以及差旅住房费用,生活费用,却是一笔开销。一般只有大公司才会有这些费钱的计划,而且要是行业景气的时候。这些Trainee大多出身名校。香港的有香港大学,香港理工,中文大学的,这边的有北大,复旦的有两个师兄师姐,还有同济,交大,南大。<BR><BR>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司上鹨蚕M?飧黾苹???敬?匆恍┬孪实难?骸4诱庑┬氯说难酃馊タ纯凑飧鲆殉商逑档模??谖裙痰幕?勾嬖谑裁幢锥恕:芏郥rainee要定期向老板做报告,这些老板想通过这些人的眼睛看看基层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他们比较愿意相信新人的某些说法,因为Trainee无权无势,也没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管理。说真话的可能也就大的多。有时候历史悠长的机构,太大,层次太多,上层的人根本就看不到下面的情况。因为每一级别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对上级总是希望给他们看一些好的,有发展的方面。而容易隐藏一些问题和责任。漂亮的文书和Project报告隐藏了背后很多的问题。特别在不景气,要裁员的时候,欺上瞒下有时候更容易保住饭碗。我想反映基层情况也是Trainee承担的一部分的角色。<BR><BR>香港的Trainee整个Rotation更加的齐全,毕竟是在母公司,半年一个大部门。这样两年一共有四个大部门。对于全面发展还是不错的。而中国这边的是以本地为基础,分两次共6-8个月的时间去香港培训。于是2002年12月到4月我去了香港培训。现在想来,这段四个月的培训经历还是让我收益很多。在整个工程部里轮训——从研发部门,到项目管理部门,国际线路部门,实施部门,语音服务部门.着实见到了林林总总的香港当地人。各个年龄,各个阶层。平均1-2个星期轮一个小部门。感触颇多。<BR><BR>谢谢大家的鼓励。我会再接再厉的。呵呵。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BR><BR><BR>3.我的工作<BR><BR>回来上海以后,我的职责是项目管理,说是工程师又不是,因为很多东西要懂一些,但经常不需要自己做的很细致。说是project manager, 在公司里没人让我manage. 要manage的是其它小公司的人。Anyway, title 不是最重要。说说我做的事情。基本上是IT&amp;Telecom 的项目。因为是电信公司,国际线路是我们的资源。东南亚最大的海底电缆公司Reach 就是PCCW和Telstra(澳洲电信)各50%合资的。很多的外资公司,以前都是先通过香港进入亚洲或大陆市场的。随着中国大陆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上海,北京等地。于是他们需要把各个office 连成一个大的网络,提供一些数据,语音等的管理服务。因为这些公司中亚洲的IT manager 很多是香港人或者新加坡人。于是也容易找到香港的公司来承接他们的项目。<BR><BR>我们所能利用的就是这些客户资源和线路资源。拿到单子以后,再外包给当地的很多小公司。我们的职责就是管理和控制做这个项目的人和这个项目,盯着这些小公司把项目顺利完成,其实很多的公司比如国外的IBM,HP,Cisco, 和国内的华东电脑,神州数码这些IT集成项目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对这些公司来说,自己养整个team成本上划不来。外面的集成公司,代理公司也都林林总总,一方面人力成本要便宜很多,另一方面很多设备从总代那里走也便宜。而要求高的客户通常会把所有的东西包给一个大公司,然后由他们来作外包,即使花多点的钱也愿意。大公司的服务好些,而且IT设备牵涉到保养的问题,小公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倒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冒这些风险。而这些大公司有一个专门的list, 有一些经常的合作伙伴。说白了就是“包工头“, 所谓“国际总包,地方智慧“。<BR><BR>我曾经觉得这种项目管理挺虚的,对于技术又是学的半拉子,真不知道是不是浪费时间。说实话,这个方面到现在也还有疑问。但是如果做一个真正的好的PM, 的确也是很锻炼人的,对你的要求也不低。首先你要懂技术,虽不用专深,但是要博,比如什么cisco的router, switch, 各种server, 布线系统, 电话交换机,电信的各种协议都要懂一些。当然又专又博最好,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至少你要能根据技术掌握整个项目的进度时间,合理利用资源,同时要保证质量,让别人蒙不了你。<BR><BR>这个工作另外一方面,对人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也很重要。如何让别人好好的完成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是一个大单子,会碰到很多方——比如客户,提供不同设备的小公司(通常不止一个),物业(很多都是难搞的角色),电信运营商,甚至到装修公司。有时要开没完没了的很多会议。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协调沟通的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太强硬了难于合作,太软弱了又受人欺侮。记得我问一个香港的项目管理部门的经理,项目管理到底是管事还是管人?他说当然是管人了,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呀。你搞定了人当然也就搞定了事情。不过到现在自己在这方面还是很青涩的。<BR><BR>说说我在系统集成这个方面看到的食物链。那些国际的大公司,包括IBM, 最上面当然都是老外,而他们的中层很多是由香港人,新加坡人组成。因为他们开放的早,外国公司进入亚洲开始都是在这两个地方设点。这些人也就在某些位置了。再下面就是大陆的人,早些年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找到机会加上努力,有些已经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很多大公司某个级别以上的经理,大陆的人还是很少。再下面的就是很多的集成小公司。这些公司真是多的不得了,有时候为了抢一个单子,成本可以压得很低很低。有时候我真觉得中国的人真的是太多了,而上海这几年又是最吸引外来人口的城市之一,哪个地方有利润,大家就会蜂拥而至,直到把它的利鹱銎轿?埂N颐窍旅娴男」?荆?馄蠡蛘呙衿蟮模?习迨亲?芏嗲??胀ㄔ惫ば剿?沟暮艿汀?BR><BR>举个例子,有一家叫晓通网络的公司,是Cisco的中国三大总代之一。老板每年是百万,千万的赚,底层的工程师很多月薪只有1000多元,虽然不是名校,也都是一般的本科生,很多是外地来沪的,就是为了留在上海。这些薪水在上海开销都不够了。这种公司对员工其实也没多大重视,流失就流失,再招一个,反正分工细了,某些应用技术的东西,学学也就会了,不需要你懂很多。当然这些员工赞了点经验以后,跳槽还是有很大提高的。这还不是这个行业的最底层。有时候最底层甚至是民工!!!大家别不信。举个例子布线系统,一个制造大厂可能需要几百几千个信息点。就是你办公室桌子底下的语音,数据面板。大公司报价给客户的在100-200之间(只是安装费用,不包括成本),就算是150块,每100个点是15000块。不是很多吧,但是给民工的是多少?找一个民工一天就能够做100个点,只要给他100块就够了,他还拿不到整100,包工头会扣掉30-40,他拿到的就是60-70块。这里面的比例70/ 15000=0.5% , 几乎99%的利润被上面整个食物链瓜分掉了。其他很多的东西也是如此,小公司先加成本的10-20%,大公司再加30-40%,到了最终客户的手里,有时候几十万的单子,变成了上百万。这个食物链中,你站的越高, 利润也就越高. 不过最难的也就是要跳离自己的阶层. 那么多农民的孩子拼命要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改变自己的阶层.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看到的撒谬尔森的《经济学》里曾经写道:其实历史上都显示,决定经济收入的最重要的有时候不是个人努力,而例如种族,民族,地区的差异,包括教育的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看看疯狂涌入上海的打工族,大学生,以及以前包括现在的出国潮。<BR><BR>做事的人反而是拿的最少的,某些时候这句话竟然是对的。中间的层层管理即使是起到了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但是性价比到底是不是那么高?我疑惑。IT集成行业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政府。行内大家都说做IT在北京要比上海好.为什么?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北京.如果能够拉到一官半相的关系, 来的这类系统集成的单子起码是上千万的, 一个部,一个委, 建设银行几个省的单子,中国移动, 中石化等等. 一单够养小公司一年的.所以会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IT公司在北京. 很多的后台老板都是那些官家子弟. 或者说是官商勾结. 以前觉得外企要干净很多. 原来根本不是. 至少香港人的公司不是. 他们也学会了这套中国的游戏规则. 去年电讯盈科成立了一家子公司, 名为优创科技. 中方的老板就是温云松, 某某人的二公子, 我们的sales 做生意出去都是打着他的旗号. 大家可以想象. 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还有很长的路。<BR><BR><BR>4. 工程师与Sales<BR><BR>Rotation的过程中,接触过的不同部门里的许许多多工程师。平均一两个礼拜就会到一个新的小部门. 工程师人都比较好接触,不会耍心眼,说话很实在,比较直率。不象sales, 凌厉狡猾,他们和你说话,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和企图,也比较现实势利。让人紧张而局促。(sales 也不都是如此, 当sales的同学可不要打我). 我想这都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吃的这口饭,注定他们要时时揣摩别人的心思和想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外要能够拿到单子,对内要争取资源,让其他部门配合她做到答应客户的承诺。<BR><BR>有的时候sales为了拿到单子,会答应客户一些超常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于是后方支持的部门就会不满意,想办法拒绝逃避。两者存在着微妙的互存与斗争的关系。有时候工程部门也有推卸责任和贪图方便的嫌疑。因为他们的薪水基本是一定的,做多做少一个样,没有太好的激励机制。而不象sales是拿commission. 做技术的风险小,比较稳定,朝九晚五,一般除了自己跳槽或者裁员,人员不会太大的变动。当然薪水也难有大起大落。Sales就象走马灯似的了,光在上海这个office, 两年就走了一波又一波。最搞笑的是那个 sales manager的位置,两年内就换了3个了。风险大,回报也多,压力大。香港公司里sales做的好的开宝马,差的没有效益三个月就走人。<BR><BR>工程师们经常都瞧不起sales,说他们什么都不懂,实际的活都是我们在干,凭什么拿那么多的钱。Sales们也看不起工程师们,一帮木讷的家伙,自以为懂几个技术,公司的单子还不都是我们接来的。几乎在所有的公司,特别是技术公司,这两伙人基本是谁都瞪不上谁。前几天看到的一片猎头写的文章,说是IT公司的sales ,marketing 中高层,有的能够拿到100万年薪的,很少是好的大学出来的。那个交大出来的猎头很郁闷,问老板好大学的都到哪里去了,老板说好大学的都在年薪20-30万的里面做技术。我想她这里说的都是有好几年经验的,不是新人。但的确也反映了一部分事实。<BR><BR>就以我们这里为例子。我的直属上司,当然因为是香港人,月薪大概有4万rmb, 在上海的开销,包括房子(住在徐家汇的东方曼哈顿),还有水电煤都是报销的。另外一个香港的工程师,干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活,薪水是1.5-2万之间,当然住房也是报销的。显然香港人对待他们自己的人和大陆的人,绝对是两个概念。大陆鸸こ淌Γ?热缥遥?剿??k-6k之间。而大陆的sales, 今年招进来的一个,据说年薪有33万,30左右的上海人。我们公司的Sales 的薪水是4,6开的,就是说他能拿到22万,如果销售的指标达到某一个数值,就能拿到全部。也有其他的公司是按照做多少单子,拿提成,但是有一个底薪。我也忍不住象所有工程师们一样,觉得他技术什么都不懂,关键是能力也不见的有多牛,听他打电话时候的外语,也是一般般。的确有点心态不平衡。<BR><BR>一般的搞IT这行的毕业生,很少有刚毕业愿意去做sales的,总觉的太浪费了,读理工科的人很多看不起这些动嘴的活。二来好的公司,大公司很少招新人去做sales, 如果从小的公司做起,确实会很苦。刚开始的时候待遇一般,你可能拉不到单子,还要忍受白眼。听这行的朋友说, 通常要熬上个3,4年,才会有起色. 当然光鲜的我们是看到了,更多的倒下的就没有人提了. 前阶段和一个朋友谈论起sales 甚至那些创业的人, 他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时候反而束缚了我们, 让我们拉不下面子来做某些事情, 从而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做技术的一般来说名校的是要强于烂校的.可是sales就象是一次重新洗牌, 能冒出来的也是一种能力啊. <BR><BR>在香港的PABX (小型电话交换机)部门, 见到了很多老工程师, 他们平均都工作了20-30年. 由于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了几十年,分工也非常的细, 每个人通常都负责特定的一个品牌的技术支持和功能的改进开发, 比如AVAYA, Nortel, Panasonic. 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老牌子. 看着他们几十年的青春都是对着这么一些特定的机器, 真是觉得恐怖. 更恐怖的是, 随着一些公司的倒闭, 一些品牌机器的停产. 某些人的经验也就没有用了. 其实这些语音的交换机目前虽然还是市场的主流,但是眼看着很多数字的公司蚕食,终将占据他们的市场. 难怪这些老工程师经常对我们说, 现在是年轻人的世界,他们的经验对公司来说不值钱了,公司当然对他们越来越差. <BR><BR>看到他们, 我就在想他们的今天是不是我们的明天呢? 技术发展这么快, 做技术真要时时学习,提醒自己不要落伍, 这样活的是很累,而且有危机感. 而且通常时间越长,做的越深入,你的面也就越窄,到时候越不容易转型,因为机会成本太高. 和做研发的朋友讨论,他说, 技术的淘汰也是逐步的, 新的东西是延续着老的东西发展的, 而很少是凭空发生的. 只要你的感觉够敏锐, 保持学习, 也一定能够跟上步伐, 因为你就是站在技术最前面的人. 我觉得这也很有道理,不过前提是要时时惊醒。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 <BR><BR><BR>5. 投资与创业<BR><BR>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朋友有去投资,甚至创业的. 看到谢师带同学的果园计划, 深受感触. 有想法的人多,真去实施的已经是走在前面的了.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 如果想要赚钱, 只有靠投资或者创业, 白领的生活只能让你生活无忧, 但绝对很难发财. 我觉得不是每个人的生活理想都一样, 做白领也有它的优点: 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朝九晚五, 比创业投资的压力要小的多,而且这家不做做那家, 回旋余地大, 工作环境好 ,接触的人相对层次也高( 做生意有时候要游走于各种素质人之间,这也是一种痛苦), 偶尔小资小资, 没有风险. 象谢师带说的, 在国内能够拿到2万月薪的, 我们这个行业工作几年也绝对算高的了, 应该还不到. <BR><BR>不过给大家提个建议, 以后即使不直接创业,也一定要有投资理财的理念.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外汇, 股票, 基金,债券,期货, 随着最近马上要开放的QDII, 甚至可以投资海外的资产. 这个市场目前还很混乱和封闭, 但是以后一定会越来越理性,特别在上海这样一个未来的金融中心. 用资本来产生资本. 虽然一年两年变化不大, 但是复利的威力是巨大的. 银行的利率是最低的,甚至连通货膨胀都赶不上. 在香港的时候,发觉香港人特别有投资的理念, 一般的普通百姓对这些的关注度都很高, 这也是和它金融中心的角色分不开的. 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R><BR>前不久我从事了生平第一笔金融买卖, 说来搞笑, 用人民币换了4000镑的英镑. 英镑的汇率2002年来一路走高, 为了换学费, 拿到 offer以后我一直在关注汇率, 于是3月底的时候, 基恩的讲话让英镑大跌200点, 第二天我就跑去交通银行的门口找黄牛换汇. 感觉真是很好玩的.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去签证,而签证之前是不可以换汇的. 其实是中国对外汇的管制, 黄牛的交易虽然非法,那些银行似乎也默许他们的存在, 因为黄牛就是找的银行里的人换的. 我的想法是分散投资,减少汇率风险,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虽然在这方面目前还是一个菜鸟, 但重要的是已经开始学习了, 开始看行业分析报告,开始研究股市的波浪理论, 而且觉得它真是很有意思. 我现在的想法是某天能用金融资本帮助那些有发展,有创意的公司. 既然做不了创造者,就做一个辅助创造者的人. 说到底,还是实业最赚钱,而且可以把握. 大家如果以后有多余资金或者是有创意的想法, 记得一定要找我哦. 做做广告先, 呵呵. <BR><BR><BR>6. 香港与上海, 长三角与珠三角<BR><BR>去过香港,再看上海, 这两个城市在历史的造化上是如此的相似. 同为两个曾经被殖民的城市, 两个中国最西化的发达城市, 两个中国的贸易金融港口中心, 依靠目前最发达的两个经济带作为支撑——长三角和珠三角。 一个在三四十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 十里洋场,夜上海数不尽的繁华朦胧。 一个腾飞在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东方之珠。 历史的机遇如此有趣,现在以及今后又是谁的时代呢?<BR><BR>香港的发迹是在七八十年代,被英国人割据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渔村。英国人看到了这个地方的地理优势,天然的优良港口,连接整个东南亚,政治上和经济上绝对是个有利可图的地方。经过连年的北方内战,贫困,瘟疫,难民潮后,七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那个时候我们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 而新中国成立后,为在政治上躲避的南下难民逃到香港,其中不乏一些达官贵人和有才能的人,带来不少的资金和技术,这对以后香港的发展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最有名的就是包玉刚,解放前是上海的银行界高层,也是这个时候逃到香港,后来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船王,他所拥有的船队的吞吐量在当时确是世界第一。有一次搭地铁经过青衣大桥去香港新机场的时候,路过香港著名的葵涌码头,看到无数的集装箱层层排列,非常壮观,可见其当年繁荣一时的航运业。对于我这个来自海边的人,着实有点激动。<BR><BR>其实现在香港还是世界第一的货柜码头,只是不象当年,整个中国从上到下就只有这么一个主要出口,全部的对外贸易都要走香港这条路,着实把他们给养肥了。目前据资料两岸三地有九大港口名列世界前三十。上海是第三。不过香港去年的增长率只有6。8%,而上海是31%,宁波是47。8%。 大陆全面开放,可以从原材料或者加工品的产地直接出货,人力土地成本都更加便宜,过去要走香港的可以直接出去。难怪香港人说起上海总也是有点酸溜溜的感觉,觉得从机遇,政策上都会更倾向上海。<BR><BR>最近中国正在筹建两座跨海大桥,长三角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珠三角的粤港澳跨海大桥。同为两个中国最繁荣的经济圈,互有特色,更在互相竞争。都是投资上百亿的工程,打造中国的路桥经济。在这场竞争中,长三角已经走在前面了,去年的6月份大桥已经开工了。全长36公里,六车道,从上海连接到宁波慈溪,建成后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有人说是打造一个连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六个城市,2500万人的“大浦东“。大家一定都听说很多温州人来上海炒房产的事情,上海的房价现在炒的都已经是全国最高了。其实上海人只知道温州人,浙江类似象温州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慈溪,今年回家听到浙江新闻里说慈溪去年的GDP有1000亿,这可只是宁波地级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啊,据说四户人家里面有一户人家是开厂的。还有海宁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基地,有5000多家皮革制造商。我们上海市面上很多的国内牌子皮鞋甚至国外的,那里只有几十块一双。民营资本发展迅速,杭州湾大桥的50%以上是来自民间资本。<BR><BR>Made in China真的是名副其实。中国目前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人力土地运营成本便宜。当发,不能沦为象墨西哥这种两端在外的加工型国家。不过至少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中国人勤然很多的产业还是停留在代加工,外包的Manufacture的基础上,需要开发自己的品牌和研勉而聪明。现在很多原来工业化的地方成本已经开始高了,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需要向更深更穷的腹地推进。比如温州人来上海炒房产,也是因为他们的产业目前面临瓶颈,很难升级,高科技的东西没有办法做,资本市场又不是他们的传统,不习惯做。同时来自成本更低的地方的竞争。所以很多人拥到房地产市场上,他们对土地,对房子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而且还有长期以来的江浙人的上海情结。说白了,资本难于寻找增长点。说到成本,最近Intel 在四川要大举开FAB,四川的人力资源更丰富。所以今后的西部应该是很有发展的。而象香港,上海这种大城市,应该是承担服务,金融,贸易,研发的中心的角色。后面有一个仓储,制造加工基地在扶持它。<BR><BR>地区之间有互助,也有竞争,就象粤港澳大桥,讨论了这么久还没有动工,就是因为几个城市都在争龙头的地位。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也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香港担心建成后,在珠江东海的投资,消费运输会有算减弱,而深圳担心自己会被珠海所取代,珠海到香港只要45分钟。深圳,东莞 与珠海,中山,在1980年人口GDP方面都差不多,然后20年后,前者把后者远抛在后面,是3倍多。原因就是离香港近,很多香港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流入东部广东,为他们的出口型经济提供发展动力。有一次公司去东莞开会,终于让我见识了这个著名的活跃小城市。小工厂林立,好像还有烟囱,混乱,没有红绿灯,色情业发达。在最后一点上香港人也一样的不含糊。那天晚上公司所有的男同事们都出去了,所有的女同事们留在宾馆里。东莞附近有个叫长平的地方,因为与香港有直通火车,造了很多房子,平时没有人,到了周末,灯火通明,住满了来度周末的香港人。<BR><BR>这个行业为什么在南方这么发达,不管上在广东,福建还是香港。不只是发达,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上似乎也很接受,男女都有。这应该是和这个地区从古到今的历史人文有关系。各个朝代,南方离开首都都很远,中央的集权力量鞭长没及,规范的力量比较薄弱,这某种程度也影响到道德文化。规范越强,对于统治者是越有利的,因为臣民听话。这点上南方自由,自我,注重个人感受而强于整体利益。加上南方一向鱼米丰富,可以自已自足,不象北方,连年征战<BR><BR><BR>7.香港人是什么样的<BR><BR>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香港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主要是来自广东省。香港的原著民是现在生活在新界的人,新界有点类似香港的郊区似的。最发达的是香港岛,其次是九龙。后两者目前有点饱和,只有新界还有大片的土地有待开发。不过我感觉它开发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还是很多山山树树的。<BR><BR>香港人对上海都很想了解。或者说香港人对目前的整个大陆都充满了好奇感。经常有很多的香港人问上海的情况,就业拉,发展拉,楼价拉。 有不少香港人因为商务的关系来到内地发展,这部分人对大陆比较了解。不过大多数的普通香港市民,对大陆的了解还并不是很多,很多停留在对广东这一带或者旅游的阶段,因为很多人的老家都在广东。记得有一次问一个香港人,你们香港人现在对大陆怎么这么感兴趣呢。他一语道破真相:香港人从来都是哪里有钱向哪里看,现在是上面有钱。(上面就是指北方大陆)<BR><BR>他们经常会问: 你们大陆人现在很有钱啊,很多人过来买珠宝,高档化妆品,还有数码产品。一买就是几千几万的买。现在是我们香港人去大陆买水货,你们大陆人到香港买真品呀!这个也是真话,我们公司每个香港人都去过襄阳路买过假表,还买成打的回去送人。晕倒!! 于是我说,是有很多人来香港买东西,但是能到香港大肆买奢侈品的,绝对不是大陆的平均水准,还有很多地方还是很穷的。另外,有一种旅游者的心态,加上香港很多的东西免17%消费税,越名牌的越核算,很多人的购买欲控制不住的。于是一下子花了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东西。据我观察,去香港购物最多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广东人就听不出来了)。在sasa这种化妆品店里,到处充斥着京片子和上海话。一不小心就怀疑是不是到了国内。大批的国内游客过去消费,给香港带去了滚滚财源。他们经常说:多消费一点,来刺一刺香港的经济。一个是600万人口的城市,一个是13亿人口的国家,基数大啊。同时他们从心里又很难接受大陆现在很多人很有钱。大多数的香港人心目中,大陆总还是停留在那个五六十贫困年代。很难想象普通的城市居民家里都有宽带,Pizza hut 永远在排队,等等。他们的优越感维持了几十年,很难一下子改过来。<BR><BR>说到香港人,就要说到香港的楼市。在香港培训期间,香港最流行的一个词是“思觉失调”。另一个流行的词是“负资产”。据说97亚洲金融风暴,股市楼市泡沫双重打击下,当时有十分之一的家庭是负资产,于是很多人都思觉失调,发神经病了,是有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自言自语。97前一段,香港的股市楼市一度非常的繁荣,加上香港人的性格特别的喜欢跟风,买股票,买楼,很多人还贷款去买,炒楼花。贷款在香港也非常容易,马路上经常可见财务公司,以一贷十,10万的本金可以贷出100万去做生意,当然利息也是比较高的,其中不乏一些高利贷。一度香港这些投机客们几乎到“鱼翅捞饭”的程度。不过后来泡沫破裂,股市楼市狂泻不已,楼市更是缩水60-70%。2002年我在香港的时候,香港的楼是3000一尺,相当与3万一平方米,素质相当与上海7000一平方米的样子。可以想象,以前的楼价曾经一度是多么的虚高。对许多香港人来说,一辈子也是在为一套房子奋斗。而且香港人的房子非常的小,真是小到无可想象。甚至60平方米可以三室一厅,去过香港同事的家里,床角放电视机,冰箱上面是烘衣机,节约空间真是到了及至。<BR><BR>有的香港人“负资产”了实在还不起,就申请破产,破产四年期间,不可以有奢侈的消费,政府会派人来调查,四年以后,所有的债务一笔勾销。想想其实也挺赖皮的,政府承担了很大的负担,不过他们的信用体系比较完善,当然这些人以后是不能自己注册开公司了。如果说股市有很多是亚洲的金融风暴所造成。楼市很大一部分也是政府所造成。97之前还是英国政府统治,疯狂的楼市中没有抑制,反而推波助涨,土地的出让买卖英政府捞了很大一票,最后一个大包袱甩给香港人及中国政府。不能不说是一个阴谋,正好让中国在国际上出丑。97风暴中国政府给香港股市注入了大量的资本,可是全国人们的血汗钱。注意香港的媒体,会发现他们一直在吵没有钱。公务员减薪吵的沸沸扬扬,珠三角的大桥出资的问题又是。以前没有开放的时候,全部从香港的口子出去,特殊的待遇享受惯了,他们觉得应该永远是该受照顾的,香港媒体上最常说的是:中央要给予政策支持,要给予财政支持。这帮被宠惯了的人。<BR><BR>在香港的Training时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下面说说董特首的特点,然后下面的香港的学生纷纷举手用一些字眼概括:软弱、无能、两面三刀。。。。老师把这些写在黑板上。愕然。很难想象在国内能有这种公然场面发生。香港有几份报纸是不能够带到国内的禁报,比如苹果日报。香港人很懂得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诉。香港的客户特别难缠,要求多多,而且动不动就投诉。不象国内的客户,只要态度还可以,他们好像就满足了,唉,看大爷趁婵卓炊嗔恕T谙愀郏?绻?闶窍?颜撸?婢醯米约合笊系邸Hシ沟辏?坛。?踔镣际楣荩??裾娴奶乇鸷谩S惺焙蚓醯盟?且餐π槲钡模?匀撕脱赵蒙?坪跏撬?堑南肮撸?淮?硭?窍不赌慊蛘咦鹬啬悖?乇鸬募佟2还?庵种耙档木?瘢?肥侵档迷奚汀?BR><BR>最后来看看香港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说到香港这两个字,你最先会想到什么?十有八九是它的娱乐业——香港歌曲,香港电影。这恐怕是我们最早接触这个城市的东西。这个只有600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撑起了如此巨大的一个娱乐市场,在世界上绝对是少见的。它的电源产量排在美国,印度之后,感觉象是以细菌滋生的速度源源不断的产生着好片,烂片,当然,烂片居多。在香港的时候,经常去坐地铁,三五天地铁里的电影画报就更新了,国外引进的片子,港产的片子,其更进的速度之快,真是让人汗颜。喜欢看电源的人可就开心拉,很多在国内被封的外片这里都有。票价大概60-70一片,从收入上来说比上海要便宜。其中香港政府还规定了星期二为电影半价公益日,还是挺有人情味的。香港的歌星感觉也是一波又一波,靠实力的,靠脸蛋的,没实力没脸蛋靠老板捧的,总之是走马灯似的,最近几年更是如此,很多人红不到三五个月就下去了,上海这里的流行歌曲要比香港慢个起码半年。能流传过来的绝对也是经典的腕级人物了。和朋友去唱卡拉OK,才觉得自己土的掉渣了,人家唱的都是最近一个月内红的歌曲。让我诧异的是,卡拉OK的跟进速度竟然也是如此之快,这个礼拜的最受欢迎曲子歌单上马上就有。这方面感觉中国大陆是温情脉脉的,是念旧的,几年前好听的歌曲,还有人听,歌星,还有人记住。而在香港,过时了的歌,不再有人听,过时了的人,就不再有人喜欢。感觉很是冷酷。这个城市的速度太快了。<BR><BR>还有演唱会,几乎每个月都有好几场,香港的明星们都以去红堪体育馆开演唱会为荣,要有一定的号召力才可以去那里开,连开几十场就更加是了。记得开的最多的是95年张学友连开35场,红堪一共一万个位子,这么算来要35万人次,600万人,17个人中一个人去听了,这可包括男女老少啊。真是疯狂。连开30场以上的人也不多,其中还有张国荣,梅艳芳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女人。这种演唱会对体力的要求极高,通常他们要半年时间去锻炼准备。要知道每天晚上要唱唱跳跳3个小时。可惜我喜欢的人也都快死光了。<BR><BR>香港人特别喜欢赶时髦,投资上是,听歌上也是。我曾经也很纳闷,这么大的一个城市如何撑的起这么大的娱乐市场。他们的唱片,电影主要还是在香港内销的。后来慢慢发觉,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来源和历史,其实香港是一个难民情结很重的城市。虽然香港人七八十年代后很有钱。早年很多的人来香港都是逃难来到这里,这里只是避难所,这里不是心目中的家。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也定居下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没有根的情结。香港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开埠的时候周围战事不断,上有中国抗日战争,内战,下有越南战争,经常有难民流离过来。然后几次闹过瘟疫,最多的一次全港死了2500人,所以香港人对后来的SARS特别的害怕。最后香港不断异主,先是英国政府,然后是97回归。很多香港人说起来,感觉就象是随时被人遗弃,不知道明天在哪里。这不是钱可以买的到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也不是央央大国的臣民背靠黄土,吃皇粮几百年的心情。种种这一切,使得香港人普遍特别有危机感,活的都很累。我看到很多香港人年纪轻轻都有白头发。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娱乐业这么发达。不知道明天,压力又很大,还不是及时行乐,及时享受,及时放松自我。最后也就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BR><BR>香港,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城市。最后用它的旅游广告词来归纳之——“动感之都”。希望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BR><BR><BR>仅此写在我第一份工作之后,一定有很多幼稚或者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批评,讨论。</P>
发表于 2005-12-5 1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P>比较了一下,自己的有些想法还是太单纯了。<BR><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熊猫同学技术论坛|小黑屋| 网络工程师论坛 ( 沪ICP备09076391 )

GMT+8, 2024-11-21 23:44 , Processed in 0.0802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